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江苏省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希望有更多企业投身于科普的事业中,共同携手,推进科普教育、激发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技创造能力。天加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延续公益科普活动,将天加能源基地打造成以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新能源为主题的环境教育基地,加强与当地中小学、高校、社会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环保教育科普效应,将点滴力量聚合在一起,持续浇灌绿色环保种子,让中国离双碳目标更近一步。

关于活动初衷,天加好奇博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呼吁清洁能源加速替代传统能源,今年我国还出台了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生物质能被寄予厚望。大家还动手DIY演练利用厨余垃圾发电实验,感悟小小垃圾中的大大能量。在废物也有超能力环节,好奇博士通过能源曲面屏、城市能源系统沙盘、发电原理透明贴纸墙等,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什么是生物质能,学习如何将生物质能通过技术加工转化成高品质的电力、燃气和燃油等生物质能源,为人们更好的生活重新出发,再次创造价值。根据估算,地球上的生物质能源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世界总能耗的10倍。此次活动通过将南京中小学生及家长请进来的形式,让绿色车间秒变科普公益课堂,结合科技体验+游戏体验的科普方式,由浅及深促进学生双减与双碳战略融会贯通,激发培养青少年对保护环境、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兴趣,为节能事业储备新鲜力量。
很多家长争相报名,最终有40组家庭抢到名额,参与其中。感悟双碳能量据悉,具体承办本次科普活动的南京天加,是中国绿色发展及双碳战略践行者,除了专注在生物质能市场外,还深耕地热(干热岩)发电、工业余热发电、LNG冷能发电及空气储能等绿色再生能源市场,尤其在地热、干热岩应用领域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并与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
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2年全市计划改造33126户改厕,上半年完成30705户,占比92.7%。持续开展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上半年改造安装105艘,占年度计划的98.1%。普货码头均设置了扫地机、洗车台、雾炮,皮带机设置了喷淋装置,减少作业时扬尘污染。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有平台发码规模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
开展16个小区雨污管网改造,累计完成20.95km。推进船舶污染治理工程。

推进化工污染治理工程。累计清淤18800立方米,补水9464.3万立方米,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强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金安区、舒城县建立高效低毒和生物农药推广基地,建立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5000亩、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示范区1000亩。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
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对港口码头环保设施、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港口码头环保设施、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运行正常。进一步加强汛期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共抽查检查尾矿库10座项目建设符合开发区规划发展要求,建设面积67.95亩,项目总投资10080万元,污水处理厂内同步建设中水厂,出水将作为中水水源回用于开发区工业企业、市政杂用和绿地浇灌,引领企业清洁、低碳、绿色发展,推动节能环保、减污降碳产业发展,为带动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推力。新荣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该厂建成后将弥补园区内缺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短板,为园区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提供便利,为下一步更好地招商引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各部门负责人将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主动协调、紧密配合,积极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精心施工、快速推进,确保污水处理厂项目保质保量建成。

据了解,花园屯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是新荣经开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8月19日,新荣经济技术开发区花园屯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举行开工仪式
傅伯杰表示,未来生态系统最大碳汇潜力的发挥依赖于对大面积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的多路径管理,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国土地整体规划提供一个蓝本,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加强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将对我国强化国家自主贡献、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尚未完全量化,NCS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未知。论文通讯作者傅伯杰院士介绍,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和云南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增加固碳和减排效应最高。8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了题为中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生物物理和经济限制的研究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通过保护、恢复和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可增加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这种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被认为是生态系统自然碳汇之外的额外潜力。
在深度减排的情景中,技术的减排潜力不断收窄,减排成本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给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而在未来几十年,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管理将是重要的增汇路径。此外,在增加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贡献最大
8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了题为中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生物物理和经济限制的研究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而在未来几十年,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管理将是重要的增汇路径。
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实现碳中和的贡献尚未完全量化,NCS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未知。加强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将对我国强化国家自主贡献、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增加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贡献最大。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给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在深度减排的情景中,技术的减排潜力不断收窄,减排成本不断上升。通过保护、恢复和管理森林、草地、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可增加固碳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这种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被认为是生态系统自然碳汇之外的额外潜力。
傅伯杰表示,未来生态系统最大碳汇潜力的发挥依赖于对大面积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的多路径管理,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国土地整体规划提供一个蓝本,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论文通讯作者傅伯杰院士介绍,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和云南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增加固碳和减排效应最高
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全国共914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37.7%)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河北、陕西、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青海等地26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湖北竹山(44.6℃),重庆北碚(44.5℃)、奉节(44.4℃)、巫溪(44.0℃),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达44℃及以上。
综合研判,我国此次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的持续时间将会继续延长,综合强度将进一步增强。夏季以来(6月1日至8月15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2.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8月17日至26日),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天气,累计高温日数可达7~10天;上述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38℃,局地可超过40℃。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夏季以来,豫苏皖浙鄂赣黔川陕新10省区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湘鲁甘宁云沪6省区市为历史同期第二多,闽渝为第三多。华北南部、华东大部、华中、华南东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及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等地高温日数普遍在20天以上,新疆中东部、内蒙古西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中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大部、四川东部、重庆等地超过30天。
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超过2013年的62天);35℃以上覆盖1680站、37℃以上覆盖1426站,均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2017年,分别为1762站和1443站),但40℃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高温极值站数262站,已超过2013年(187站)和2017年(133站)夏季以来(6月1日至8月15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2.0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1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综合研判,我国此次区域性高温热浪事件的持续时间将会继续延长,综合强度将进一步增强。全国共914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37.7%)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河北、陕西、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青海等地26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湖北竹山(44.6℃),重庆北碚(44.5℃)、奉节(44.4℃)、巫溪(44.0℃),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达44℃及以上。 |